欢迎光临东莞青年门户网,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东莞青少年网 > 媒体聚焦 > 刊登文章 >
2005年8月《生力军》第332期 东莞:“重镇强村、活支兴团”探索基层团工作新途径
东莞青少年网  http://www.dgyouth.gd.cn/  2006-02-08 16:16:00

     ●坚持青年为本、基层第一;坚持重心下移、重点下放;坚持突出重点、打造品牌;坚持虚实结合、多元发展;坚持分层要求、分类指导;坚持市场化运作、社会化管理,实现了工作思路、工作领域、工作主体、工作方式的转变。

     ●采取独立建团、社区建团与依托建团等多种建团模式,注重做到“四优先”:优先在已经建立党组织的、优先在团员数量较多的、优先在青年活动基础较好的、优先在规模较大的企业建立团组织。

     ●实施“十百千”亮点工程,即评选共青团工作的十强镇、百强村和千强团支部;树立标杆,示范带动,促使全市镇、村、支部团组织充满活力、全面活跃。

      理论指导,实践创新

     共青团工作要如何开展才能够把青年更为紧密联系?才能够推动青年更为健康成长?共青团东莞市委一直在探索这个问题。早在1985年,团市委就提出以乡镇企业团工作为龙头、带动整个农村团工作的指导思想;1989年提出“兴镇带村”工作思路,1998年提出“强镇带村”工作要求。2003年12月,共青团东莞市十三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重镇强村、活支兴团”战略。这是对基层团工作规律认识的螺旋上升。

     战略的内涵是:重心下移,重点下放,强化镇村团工作,积极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网络,并以此为牵引,带动基层团支部的全面活跃,从而达到带团、促团、旺团、兴团的日标,这个战略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东莞市共青团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它试图揭示新形势下经济发达地区团基层组织建设的发展规律,勾画出今后一个时期基层团组织建设的发展蓝图,标志着团基层组织建设由单项实施到综合配套、全面发展的新阶段。2004年12月,战略写进东莞市第十四次团代会的工作报告;2005年1月,东莞团市委十四届二次全会就战略的实施做出专题研究和部署,并明确推进战略实施的具体工作要求。

     作为在二十年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提炼和升华,而形成具有东莞特色的团工作品牌,“重镇强村、活支兴团”战略既是东莞团工作日益成熟的客观趋势,也是团工作层次提升的必然要求。团基层组织建设的镇、村。支部三要素具有整体性,它们全面加强、相互作用和协调发展,活跃了基层团工作。东莞市小城镇已初具小城市规模,城镇团委的功能模式要参照团县委的要求来定,并相应增加工作力量,以充分发挥其在农村团工作中的龙头和辐射作用。东莞农村经济发达、人口集聚、社会事业发展快、辐射带动能力强,村级团组织作为农村团工作的基本单位,是表现共青团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前沿前哨。支部是团的最基层组织和团工作的显示终端,与广大团员青年保持着最广泛的直接联系。重镇强村,说到底是活跃支部。所以必须要运用全面、系统、联系和整体的观点分析和认识团基层组织。

     两年来,共青团东莞市委按照工作部署坚持青年为本、基层第一;坚持重心下移、重点下放;坚持突出重点、打造品牌;坚持虚实结合、多元发展;坚持分层要求、分类指导;坚持市场化运作、社会化管理,实现了工作思路、工作领域、工作主体、工作方式的转变。各基层团组织不断深化战略认识,积极主动工作,全力推进东莞市共青团工作的新发展,使东莞共青团充满新的活力、朝气与希望。

      重心下移,激发活力

     团的基层组织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共青团的形象和威信,关系共青团能否赢得广大青年的信赖和支持。“重镇强村、活支兴团”战略实施以来,东莞市各级团组织牢固树立基层第一的理念,重心下移、重点下放,加强对基层工作的领导、指导、督导和训导,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到支部,全团抓落实。

     充分确立基层组织的重要位置。注重强化基层组织建设,通过集中换届和届中调整,优化团干队伍。各级团委书记平均年龄有所下降,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团干部在岗位上不断成长,走上党政领导岗位,不少团支部书记在村换届选举中进人材两委。团组织的吸引力增强,两年来全市新发展团员38868人,日前共有团员 13万多人,团青比例达到24.6%。团员的素质也不断提高,两年来全市团组织共推优入党2161名,为党组织输送了新鲜血液。

     注重发挥基层组织的首创精神。立足基层实践,以班子带队伍,以阵地促活动,以制度求保障,激活基层团组织的内在活力。各级基层团组织紧扣发展需要,创新思路,研究制定特色活动为青年服务。万江区团委创立和开展“一社区一特色,一支部一品牌”活动,促进团工作的发展;东坑镇团委提出“抓特色、铸品牌、促发展”,制定和明确团组织建设“五有五统一”;虎门镇大宁村青年中心以大宁康体文化广场为依托,以服务青年增收成才为目标,为本村及外来务工青年提供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拔蛟窝社区青年中已以活动为推动力,不断探索在市场经济下有效服务青年的新方法。各级团组织还利用团内刊物促进信息交流,加强了团内互动。

     积极扩大基层团组织的有效覆盖。在巩固和发挥已有团组织作用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非公企业、社区等团建工作新路子,采取多种形式灵活设置团组织,使非公团组织数量不断增加,非公团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明显提升。在非公企业中坚持以服务党建、企业发展和青年需求为宗旨,实现对外来务工青年在组织、阵地、活动和服务上的覆盖。强势推进青年中已建设,在镇区的农村、社区和非公企业成立青年中心,不断拓展团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充分发挥杰青协、青联、青企协、市学联等青年社团团结、凝聚和服务青年的作用,不断延伸团工作手臂。

     转变思路,增强能力

     随着“重镇强村、活支兴团”战略的实施,团工作由虚变实,由“单打一”的教育活动向服务大局转变。围绕东莞市委“一城三创五争先”的工作思路,举办“团旗飘飘·青春飞扬”东莞万名青年宣传党代会精神自行车巡游活动,增强青年肩负使命的信心和决心;服务外来务工青年,开展青春暖流——情系外来务工青年专项行动。

     同时,共青团东莞市委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青年为本的理念,强化工作与青年的互动,尊重青年的选择,关注青年的感受,解决青年的问题,促进青年的全面发展。

     ——思想建团,用理想信念教育青年。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精心组织“青春东莞”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青年在实践中铸造永恒的青春。

     —一人才强团,用建功成才培养青年。通过“青少年新世纪读书计划”,普法维权直通车,青少年网络知识应用大赛、学生创业实践行动等活动,全面提高青少年的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服务青年就业创业,利用编写就业服手册、举办就业创业大课堂和企业家创业访谈等形式促进青年就业创业,举办首届青年就业创业交流招聘会暨青年兼职就业招聘会,帮助近万名青年就业创业。

     ——文化立团,用先进文化塑造青年。积极应对入世挑战,切实满足青年向美、向善的精神文化需求,广泛开展“青春东莞”等青年喜闻乐见的活动,培育文化新人,创作优秀文化作品。各基层团组织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东莞文化新城建设注入青春活力。

     抓住重点,深化战略

     实施“重镇强村,活支兴团”战略已初步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但要巩固工作成果,深化工作内容,拓展工作领域,提高工作水平,明确主攻方向,抓住重点工作。

     以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继续开展增强团员政治、组织和模范意识教育活动。继续抓好农村基层团组织工作,开展农村基层团组织“十个一”活动:即开展一次农村调研活动;进行一次村史教育活动;过一次团的民主生活会;举办一次学习培训活动;开展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树立一批先进青年典型;参与一次社会公益活动;进行一次帮扶慰问活动;开展一次交流体验活动;举办一次文体活动。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团建工作,采取独立建团、社区建团与依托建团等多种建团模式,注重做到“四优先”:优先在已经建立党组织的。优先在团员数量较多的。优先在青年活动基础较好的、优先在规模较大的企业建立团组织;实施“十百千”亮点工程,即评选共青团工作的十强镇、百强村和千强团支部;树立标杆,示范带动,促使全市镇。村、支部团组织充满活力、全面活跃。通过扩大规模。拓宽渠道以及增强实效的措施,加强团干培训工作;建立检查督促和考核机制,充分发挥团领导机关、团支部和广大团干部的首创精神和作用。

     岁月如歌留足迹,青春永恒铸辉煌。“重镇强村,活支兴团”战略将接受时间检验,前瞻明天,延伸未来。

     ●注重理论创新。“重镇强村、活支兴团”战略将自上而下的指导性思路,变成自下而上的自主性主体活动;通过实践创新与认识深化,使战略成为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理论研究和实践的重点,引起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引起各级团干部深层次的理论思考和实际探索。

     ●注重基层,激发活力。通过各种特色项目和活动,从基层入手,激发基层内在活力。勇于开拓,积极创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扩大基层团组织的有效覆盖和重要作用。

     ●立足实践,探索新途径。结合东莞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与共青团自身特点,探索发达地区共青团在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非公团建、团员团干素质等方面的发展途径。东莞团市委通过实施亮点工程、“四个优先”、“十个一”活动,在团的机制创新、活动形式、工作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来源:《生力军》 编辑:
 
通知公告
媒体聚焦
>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东莞市委员会 备案号:粤ICP备111035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