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东莞青年门户网,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东莞青少年网 > 媒体聚焦 > 刊登文章 >
团中央2005年度全团调研奖一等奖:东莞市“两新”组织团建工作调研报告
东莞青少年网  http://www.dgyouth.gd.cn/  2006-04-20 15:28:37

    “两新”组织是指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加强“两新”组织团建工作,是市委交给团市委的一个重大课题。今年九、十月间,团市委成立专题调研组对此进行为期1个多月的调研。调研采取领导访谈、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和统计表、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共访谈镇区党委书记和市直机关部门主要领导10多人;召开两新组织企业主、党团组织负责人、团员青年员工代表等各类座谈会10余个,与120多人进行了座谈;收回调查问卷3756份;实地考察了10个镇区和22家“两新”组织。现将调研情况综合如下:

    一、历史使命

    胡锦涛指出“共青团事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这就要求共青团必须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奔涌洪流中找准自己的历史定位。近年来,东莞“两新”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两新”组织中的青年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一历史时期,东莞共青团要真正当好市委的助手和后备军,不容置疑地必须大力加强“两新”组织团建工作。这是东莞共青团所肩负的新的历史使命。

    (一)这是巩固执政基础的政治任务

    “两新”组织集聚了全市绝大多数的人力资源、社会资源,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新”组织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是青年,他们建设现在、决胜未来的重要地位从未动摇。新时期争夺青年一代的斗争日趋激烈,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一刻也没有放松,他们的目标主要放在争夺青少年身上。在“四个多样化”的条件下,“两新”组织青年群体的思想较易受各种价值观念的冲击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由于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农村向城市加速转变和社会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这一青年群体中存在着不少不稳定因素。目前参与“六合彩”、“赌波”等现象在“两新”组织青年中有所出现,假如再有象“法轮功”之类的邪教组织乘虚而入,而我们又未能及早地占领这一领域,将难以应对,后果堪虞。因此,党群工作向“两新”组织延伸,在其青年群体中站稳脚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东莞共青团必须在“两新”组织团建上有所作为,充分发挥自身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优势,掌握这一庞大青年群体的动态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更好地团结、教育、服务“两新”组织中的广大青年,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

    (二)这是构建和谐东莞的迫切需求

    东莞700多万市民中约600多万是青年,非莞籍青年约为莞籍青年的5倍,他们绝大多数分布在“两新”组织。促进青年融合,对于东莞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这是构建和谐东莞的应有之义。地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差异,注定了提高这一青年群众对东莞的认同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生活在别人的城市”,正是一些打工青年的心声。由于找不到“家”的感觉,他们就很容易地被“老乡会”等组织所吸引。这类组织一方面易于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另一方面又进一步降低了认同感,增加了不和谐的因素。因此,“两新”组织的力量越是壮大,“两新”组织的青年群体越是庞大,促进莞籍青年和非莞籍青年的融合就越迫切。东莞社会各界在关注和服务这一青年群体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从整体上说仍难以形成有效的长效机制。构建长效机制,必须依靠组织。加强“两新”组织团建工作,有利于更广泛地团结凝聚青年,增强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认同感,带领他们踊跃投身东莞建设制造业名城、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把东莞作为自己创业的热土、生活的乐园,促进青年和谐。

    (三)这是党群工作延伸的重要内容

    强调把党群工作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推进,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党群工作向“两新”组织延伸,党工青妇等在“两新”组织中可以形成既自成一体而又交叉覆盖、既相互独立而又互相促进的格局。党组织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和严肃性,在“两新”组织中,她不再具有在传统领域的领导核心的地位,更多地侧重于政治核心,是联系党员、群众、“两新”组织负责人的桥梁和纽带。工会组织具有较强的法律性和维权性,是依法建立的,联系广大工人。妇联组织具有较强的性别性和联谊性,联系广大妇女。在“两新”组织中,共青团组织与党工妇等一样不可或缺,“两新”组织团建工作有较强的青年性和灵活性。团组织直接管理服务对象是28岁以下的团员青年,但同时也团结凝聚服务45岁以下的青年,基本涵盖了“两新”组织中所有的人。团建工作所依托的组织形态是以团组织为主,青年社团和青年中心等组织为副的,相对灵活。显然,加强“两新”组织团建工作是党群工作向“两新”组织延伸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这是服务青年成长的时代课题

    竭诚服务广大青年,是共青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两新”组织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两新”组织的青年群体从少到多,呈继续膨胀的态势。这一领域的青年群体是东莞经济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他们将是未来的中坚力量。服务“两新”组织青年群体健康成长成才,是时代赋予共青团的新任务,关系长远。加强“两新”组织团建工作,有利于针对不同层次的青年群体的具体需求,为他们的就业、创业,学习、成才,维护权益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有利于结合“两新”组织的工作、文化等特点,灵活找准各具特色活动载体,创新服务的方式方法;有利于形成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制度,经常地发挥作用等,从而促使“两新”组织中的青年群体健康成长成才,为东莞未来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后备人才保障。

    (五)这是“两新”组织发展的有效动力

    “两新”组织发展状况如何,关乎我市经济社会能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两新”组织健康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推动。加强“两新”组织团建工作,可以更有效地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其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可以有力地推进组织文化建设,营造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的良好氛围,增强“两新”组织的凝聚力,如万江真功夫连锁店反映,今年4月建团之后,人员流动明显减少,从过去的每月3到4人降低到现在的两月1人;可以充分发挥“两新”组织中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不断提高“两新”组织成员的综合素质,促进“两新”组织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等,增强“两新”组织的竞争力;可以开展公益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为“两新”组织在社会上树立良好形象。

    二、现实状况

    适应东莞“两新”组织的迅猛发展,东莞团组织对“两新”组织团建工作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在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差距。

    (一)实践探索

    从改革开放之初到现在,“两新”组织的团建工作一直都没有放松,不断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思想萌芽阶段(1992年以前)。改革开放之初,东莞以引进“三来一补”企业为突破口,非公经济得到了初步的发展。80年代中末期,根据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的实际情况,团市委提出了农村团工作重点适时转移,“兴镇带村”的工作思路。一些基层团组织从感性上越来越意识到非公有制企业青年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开展非公有制企业团建工作,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事物探索。1991年底,宏远工业区团委的成立,标志着我市“两新”组织领域团建工作的初步萌芽。

    二是自发摸索阶段(1992——1997年)。1992年邓小平南巡以来,我市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客观上对非公经济领域的青年工作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一些基层团组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初步进行了摸索。1992年初,团市委下发了《关于加强外商投资企业共青团工作的意见》文件,第一次明确提出这项工作的目标和工作方法。同年4月,在非公有制企业团建工作基础比较好的虎门大宁村召开现场会。1993年起将非公有制企业团建工作内容纳入“达标创优”评估细则,作为评估先进团委的一个重要条件。1995年,召开了全市外商投资企业党、工团组织建设工作会议。1996年,组织部分厂方负责人和镇区团委书记观摩外商投资企业常平建达工业村团委成立大会,召开了全市外商企业团建工作研讨会。

    三是积极探索阶段(1997——2002年)。党的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理论创新,有力地推进了我市的非公有制经济的迅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成为我市城乡经济的主要支柱和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主体。各级团组织越来越自觉地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团工作纳入镇村团工作当中,积极探索开展这一领域团工作的新路子、新办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青工队伍日益壮大,并主要分布在农村。原来农村团支部的设置已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1997年,团市委将全市570多个村团支部升格为村团总支,其中一个村团支部升格为团委。1998年11月在东莞康佳集团公司召开了全市新经济组织团建工作暨外来青年教育工作座谈会。1999年,团市委将“两新”组织团建工作纳入创建“五四红旗团委”、“五四红旗团支部”的评估细则中,实行量化评分,作为评比的重要内容之一。2000召开了全市党建带团建工作会议,把非公有制经济团建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研究部署。2001年又把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并抽调专门力量,和团省委联合派出工作组到清溪镇开展了试点工作。在短短五个月时间内,该镇建立了56个“两新”组织的团组织,在全市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是大力推进阶段(2002年——至今)。十六大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此时,我市非公有制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基于这一实际,市委及时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尤其是2003年,市委着力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党建的带动下,2003年团市委提出了“重镇强村、活支兴团”战略,其内涵就是重心下移、重点下放,强化镇村团工作,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网络,并制订了抓镇、抓村、抓厂三步曲。与此同时,团市委认真学习和领会上级精神,把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作为一个整体对象进行宏观把握,深入研究,对团员青年分布情况和“两新”组织的发育、发展状况的调查和分析,做到边抓调研、边抓建团、边抓巩固。不少镇区团委把“两新”组织团建工作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上来,如长安镇团委在“两新”组织中建立了65个团组织,其中今年以来新建的就有5个。

    在不断加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增强对有效资源的控制力,使“两新”组织建团工作有更多的保障。一是注重强村带动,为“两新”组织团建工作搭桥铺路。如2003年,推行全市村级团组织集中换届,加强了农村团组织班子建设,理顺了农村团组织关系。虎门镇大宁村坚持不懈加强新领域团建工作,目前该村在“两新”组织建立了30个团组织。二是注重树立典型,及时总结华强三洋马达有限公司、花园粥城、长安美泰等团组织的经验与做法,为“两新”组织团建工作发挥示范作用。三是注重多渠道入手,以青年中心、社团协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对“两新”组织团员青年的联系和服务,扩大团工作的覆盖面。四是注重发挥品牌优势,把“青年志愿者行动”,争创“青年文明号”,争当“青年岗位能手”,创建“青少年文明社区”等共青团特色活动引入到“两新”组织中,结合本地区特色和“两新”组织经济建设,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共青团活动,丰富和活跃了“两新”组织的青年工作和共青团工作。

    (二)主要差距

    当前,我市“两新”组织团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新时期加强青年工作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第一,组建率低、覆盖率低。团组织的建设滞后于“两新”组织发展,“两新”组织领域的青年工作普遍出现“空白区”、“真空带”。目前在全市“两新”组织中已建立团组织的只有472家,难以联系覆盖庞大的青年群体,有不少“两新”组织党工团组织全无,有的虽有组织存在,却难有组织活动。大量的团员青年游离于团组织之外。

    第二,组织松散、管理松弛。大部分“两新”组织对团组织或青年组织不太重视。有的企业即使建立了团的组织,团的活动也不正常,对青年缺乏实际影响力的现象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有组织,无活动”,如一些“两新”组织建立的团组织,由于团员难以集中而长期不开展团的活动,不过团内组织生活。二是“有活动,无内容”,不少单位在开展团的活动时,往往是走走形式,摆摆架子。三是“有内容,无针对性”团的活动内容与青年实际需求不适应,与企业特点不相配。由此也造成团组织在青年心目中地位不高。本次调查的3756人中,2107人为团员,这些团员里面,约21%不知道本企业是否已建立团组织,或者知道本企业已建立团组织,但不知道团组织书记是谁。

    第三,意识淡化、作用弱化。许多团员由于长期脱离组织,缺乏教育和管理,团员意识薄弱,有些团员的组织关系没有及时接转,成为“口袋”团员,部分团员“心不在团”,不愿意承担团员的义务,甚至不敢或不愿在单位亮出团员的身份,部分团员组织观念淡薄,政治意识不浓,参加团的活动不感兴趣,对团的组织缺少归属感,调查问卷中,24%的团员在回答“你是否愿意参加团组织的活动”这条问题时选择“一般”或“不太愿意”。23%的团员在回答“你认为在非公企业等建立团组织是否有必要”时选择“一般”或“不必要”。团组织和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所弱化,33%的调查者认为团员在企业生产经营等方面的生力军、突击队作用不明显或一般,27%调查者认为团干部的与一般青年差不多甚至落后于一般青年。

    第四,团干不齐、底数不清。有的“两新”组织团干部反映,目前“两新”组织团组织中团干部“配备可有可无、年龄可大可小、任期可长可短、能力可强可弱”。“两新”组织团干部的经济、社会、政治地位和待遇的困扰,迫使他们把相当的精力投入他们不该过于考虑的问题上。“以兼养团”使“两新”组织团的工作趋于义务化、业余化,严重挫伤团干部工作的积极性,直接导致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不强,影响了“两新”组织团建工作的不断深化。如万江某制药厂,比较重视党工团工作,先后将销售经理、质量部部长配备为团总支书记,但他们本职工作业务繁忙,难于履行团总支书记职责。

    “两新”组织的青年数、团员数在增多,青年团员在“两新”组织之间不断地大量流动,这使团的工作对象以及队伍存在不稳定性。如在某工业区,据不完全统计,每个企业除了中层干部外,很多员工工作时间不超过两年。因此大部分团员没把组织关系迁来甚至没有组织关系,游离于团组织之外,无法摸清团员底数,搞不清有多少服务对象。在“两新”组织中已建立的团组织,相当一部分对所管辖范围内的团员底数也搞不清楚。

    第五,资源缺少,制度缺失。这里的资源缺少主要指经费、场地、时间难保障。由于就业方式的多元化,经济形式的多元化,使得以往在集体单位里管理领导团员这支队伍的架构全面打破,打破之后遇到现在这么一个实际问题——没钱、没权、没地方、没进步的机制。在调查团组织开展工作碰到的主要困难时,认为缺乏经费和团员青年忙于工作是主要困难的占了绝大多数,分别有44%和38%的调查人员选择了这两项。有的“两新”组织虽然有阵地,但也难以为团组织所用。

    由于“两新”组织团干部的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团工作的经验和相关知识,导致团组织的制度建设严重滞后,缺乏必备的换届选举、组织关系接转、团员教育评议、推优荐才等制度,更谈不上高层次的团员激励制度、政治学习制度,从而导致管理随意、混乱。

    三、症结分析

    “两新”组织团建工作难,难在哪里?主要矛盾是什么?找准抓住矛盾症结所在,是解决问题、推进工作的关键。

    (一)驱动力不强——思想认识难到位

    驱动力,就是激发组织和组织成员围绕同一目标和方向努力奋斗、不断追求更好效果的各种诱因和使然的因素。驱动力不强是制约“两新”组织团建工作发展的最根本原因,它直接体现为各方思想认识难到位。

    发展驱动力不强影响党群干部对两新团建的紧迫感。发展是第一要务已成为共识,但对于加强两新团建是否有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一些党群干部在认识上是不到位的,具体表现在四个矛盾。一是实与虚的矛盾。有的认为“两新”组织团建是“虚活”,不如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实际,存在“重经济、轻团建”、“重建厂、轻建团”的倾向。有的认为非公党建是上级的硬任务,必须出实招,但“两新”组织团建是个软任务,做多做少关系不大。二是急与缓的矛盾。有的基层干部说:“团建固然重要,但组织建设急,还是化解矛盾急?‘两新’团建重还是发展经济重?”当前基层工作人手少,任务重,难度大,基层干部的精力主要用于发展经济、维护稳定等工作上,对于组织建设等基础性的工作无暇顾及,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三是难与易的矛盾。有的基层团干认为“两新”组织团建不是立竿见影的,必须靠一点一滴积累,难度大、功夫多、见效慢,存在着较强的畏难情绪。相对而言,组织学生、团员青年举办文体活动等,工作成绩更容易体现。有的基层团干认为传统领域的团工作尚不好开展,“两新”组织团建工作更是难以推进。而且基层团干流动性大,工作延续性相对较难,有的说“我不知什么时候要走”,于是在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有避重就轻、避难就易的倾向。四是分与合的矛盾。“两新”组织团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党建带动,工、妇、侨等互相促动。当前“党建带团建”的具体措施办法落实不够,工青妇侨组织还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党群工作一盘棋”的意识还比较薄弱,共同研究、共同部署、共同推进的格局尚未形成。

    利益驱动力不强影响“两新”组织负责人对两新团建的认同度。“两新”组织最大的追求莫过于利益。其负责人是否认识到两新团建对其利益追求的推动作用,决定了对“两新”组织团建的认同度。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有如下规律:来莞时间长的,认同度相对高一些;“两新”组织负责人是党员、团员或曾经是团员的认同度相对高一些;转制企业认同度相对高一些,民营企业次之,外商企业认同度相对较低;外商企业中,港商企业认同度相对高一些,跨国企业次之,台商企业相对较低。从认同度来划分,“两新”组织负责人大致有如下五种类型。一是主动型。认识到团组织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把团的活动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促进企业发展。横沥镇瑞康花园1999年就成立了团组织。其董事长是香港民建联的创会成员之一,他认为“团的活动有力地提升了员工的思想境界和组织策划能力,使他们爱业、敬业、乐业,我何乐而不为呢?”瑞康花园的党团组织负责人都由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担任。二是被动型。有的对团工作持不支持不反对的态度,为了与地方政府处理好关系才勉强成立团组织;有的口上支持,但对团的活动时间、经费等实质上的问题处处设障。三是无知型。有的对团组织缺乏了解,没有成立团组织的要求。四是摆设型。有的把建团组织看作是“光彩工程”,可以提高知名度,对上可以给领导交待,对外可以摆样子。五是抗拒型。有的对团组织存在抵触情绪,不理解、不配合,甚至明推暗顶;有的只许团组织搞文化娱乐活动,对思想政治、权益维护等工作采取禁止态度。

    需求驱动力不强影响“两新”组织团员青年的积极性。“两新”组织中青年群体是多样性的,他们的需求也是多元化的。他们如何看待两新团建与满足个人需求的关系,直接影响他们对团建工作的主动性和参与团活动的积极性。一些团员青年的价值取向与团组织的要求不相吻合,存在三重三轻的倾向。一是重物质利益轻精神追求。有的认为“理想追求是空的,团的工作是虚的,经济收入才是实的”。多数团员青年认为来莞务工的最主要目的无非是“打工赚钱、回家过年”,当不当团员,参不参加团的活动无所谓。二是重个人发展轻组织观念。有的团员青年,特别是文化程度较高或收入较高者,对个人的成才发展需求比较强烈,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但又看不到团的工作对其健康成才的促进作用。如万江君豪别克的一些团员青年认为“我业余时间主要是读书、参加学习培训,参加团的活动只会浪费我的时间”。三是重雇员岗位轻团员身份。一些团员在对待雇员与团员关系时,宁愿选择雇员也不要团员。也有担心亮出团员身份会使“两新”组织的负责人心有顾虑,给自己添麻烦。

    (二)执行力不强——工作力量难整合

    执行力,就是把政策精神、制度计划付诸实施,实现既定目标的各种力量的总和。推进“两新”组织团建工作的执行力主要包括:团内力量、社会力量、“两新”组织自身力量等。从整体而言,推进“两新”组织团建的力量是很大的,正所谓“民力无穷”。但从现实状况看,往往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原因正在于各种力量是分散的,难以整合。

    团内力量难聚集。推进“两新”团建的核心力量在于镇村团干,但这支队伍存在配备不齐、兼职过多的现象。从专职团干看,全市各镇区共有29名,平均每个镇区不到1名;最多的是长安镇,共有5名;有14个镇区没有1名专职团干。全市已配齐32名镇区团委书记,共有52名副书记,有2个镇区没有副书记。从兼职情况看,合理兼职是有利于团的工作开展和团干素质提高的,但兼职过多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现象。镇区团委书记中,由镇区党委委员或副镇长(办事处副主任)兼任的有9名,占28.1%;兼任镇机关其他办公室职务的有27名,占84.4%;兼任1个职务的17名,占53.1%,兼任2个以上职务的10名,占31.3%,最多的是凤岗镇的团委书记,兼任了副镇长、拆迁办主任、出租屋管理办公室主任、促进大学生就业办公室主任、工会主席等5个职务。与镇级相比,村级团干配备不齐,兼职过多的现象有过之而无不及,专职的村团组织书记屈指可数。有的镇村团组织书记认为党政工作干也干不完,团的工作“自己找事干”,这一定程度上使他们把团的工作作为副业。有名兼党政办副主任的镇团委书记说:“目前我七分精力在党政办,三分精力在团委,对于‘两新’组织团建工作更是有心无力。”再从大团建角度看,学校、机关、厂局等团的建设与“两新”组织团建不是没有联系的,它们统一团的基层组织建设之中,是一个有机整体,互为关联的。把大团建观念确立起来,是实施“重镇强村、活支兴团”战略的必然要求。当前,牵动学校、机关、厂局等团组织的力量,共同参与“两新”组织团建的措施办法不多,出现力量难以集聚的问题。

    社会力量难调动。“两新”组织有其显著的社会性,“两新”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全方位地受到各种社会力量的影响。绝大多数的“两新”组织负责人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到各种协会、组织中来。我们发现青年联合会、青年企业家协会、商会、台商协会、家具协会、电子协会、酒店协会、律师协会等等,及至一些政府机关如卫生、教育、工商、税务、经贸、旅游等与“两新”组织联系较多的部门,对“两新”组织的引导作用是不可忽视,大有潜力可挖的。但目前在整合和发挥其作用,带动“两新”组织积极参与团的工作方面不充分,甚至是“真空”状态。这些社会力量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以致“两新”组织团建仍处于“单枪匹马、孤军作战”状态。

    “两新”组织自身力量难激发。“两新”组织中聚集了数量庞大的团员队伍,曾在学校或其他领域担任团工作或青年工作骨干的也为数不少。从能力素质以及自身意愿需求等观察,这都是一支推进“两新”团建工作的重要力量。但目前我们对这支力量的状况情况不明,缺乏一套激发其参与团建热情的机制,处于放任自流状态。

    (三)创造力不强——传统模式难突破

    创造力就是指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事物的新变化、新特点,因时而变、适时而动,创新思路、手段、制度等,谋求推动事物不断向前发展的能力。“两新”组织的不断发展,给共青团的工作对象、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等全方位带来极其深刻的变化。从工作对象看,“两新”中的青年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流动性大,竞争激烈,价值观利益主导的趋势已十分明显。更为值得重视的是,青年群体结构不断变动,大量“青年精英”集聚在“两新”组织中,青年群体的需求差异很大。从工作环境看,过去青年获取知识、信息主要靠学校、家庭和组织,现在更多地依靠传媒和网络。从工作条件看,“两新”组织中专职团干已很少,兼职多,活动业余时间为主,团员身份确认、活动阵地安排、活动经费筹措等困难普遍存在。当前团工作向“两新”组织延伸较慢,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创造力不强,难以突破传统的模式,突出地在如下三个方面与“两新”组织的新特点不相适应。

    第一,职能定位不适应。团组织的职能定位,在认识层面上是有一个大致轮廓的,但在具体操作中,容易出现两种倾向,导致现实中的“两新”组织团组织出现“边缘化”的问题。一是“照搬”倾向。有的基层团组织对“两新”组织中的负责人、团员青年、组织文化的特点有所忽略,由于存在制度、思想的惯性,不太注意把团的工作与“两新”组织的发展与青年的需求相结合,容易照搬农村、机关、国企、集体团的职责任务,不同程度地出现“格格不入”的现象。二是“迁就”倾向。有的基层团组织过分强调“两新”组织负责人的接纳程度,对服务“两新”组织与服务青年的关系把握不准,甚至把两者对立起来。有的对维护青年权益问题讳莫如深,片面地认为这类工作就是与“两新”组织负责人“搞对抗”、“惹麻烦”,而不知团组织是沟通“两新”组织负责人与青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可以力所能及地发挥作用。由此以致对团员青年的实际问题没有及时解决和回应,其地位在团员青年中便不断下降。

    第二,活动方式不适应。“两新”组织中青年群体有着显著的多样性,文化程度较高或所处地位相对较高的青年,我们姑且把他们称之为“青年精英”。他们从众心理不强,对事物有其独立主见判断,对那些他们视为与自身兴趣、利益无关的组织和活动,不管如何层层发动,他们的态度仍然冷漠。但他们一旦认同某些活动,表现出来的积极性是很强的,并能有力地带动更多的青年参与。这类“青年精英”数量相对少些,而大多数的青年文化层次并不高,基本需求尚未满足,往往对一些文化活动等较乐意参加。一些基层团组织没有看到“两新”组织中青年群体的差异性,开展活动一锅煮,又不善于团结凝聚其中的骨干分子,影响了团的工作的实效性。同时,也有的不注意处理好工作与活动的关系,使一些团员青年参加活动影响工作,参与热情便有所减退。

    第三,团员管理不适应。一是团员难找。“两新”组织中的团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流动性大。如勤上集团有限公司其中一个重要产品是圣诞灯饰,季节性强,半年间员工流动将近3000人。“两新”组织团组织对其管辖范围内有多少团员、状况如何普遍是不太清楚的。组织找团员,难以经常性执行;团员找组织,缺乏行之有效的机制保障。团员身份的确认问题也没有明晰的规定,实际操作有欠规范。二是关系难转。很多团员不知道团的组织关系需要转接的,据调研中各次座谈情况初步统计,约有三成团员不知组织关系是什么,有的知道需要转接,但不知从何办起。三是团费难缴。“两新”组织中只有少数组织建设相对健全的能正常收缴团费。有的团员有交纳团费的意愿,但无入编组织无法交或入编了组织但别的团员没有交,自己也就从众了。有的两新团组织为了方便,团费和各种活动费一起收缴,如某团支部每月定期向团员收缴10元作为团费和活动费,这种做法容易使团费和其他费用混淆。

    (四)辐射力不强——带动作用难发挥

    辐射力,在这里主要是指选先建的组织和组织成员对其他组织和组织成员的正面影响力。目前我市“两新”组织的团建工作基础差,底子薄,极少数的先进典型的影响力有限,难以促使全局形成良好的争先创优的局面。

    组织拉动偏软。我市的“两新”团组织中,只有东莞华强三洋有限公司团委等极少数几个典型团的工作比较好,从整体上看只是“零星火花”,而且宣传力度有所欠缺,以至典型带动的作用难以发挥,在桥头一家生产家具的台商企业老板说:“如果建立团组织对企业有利的,我一定支持,但我和别的一些台商看不到有哪家企业建立团组织的好处,我还是看看再说吧。”有的基层团组织曾花大力气促进这项工作,但缺乏长效机制,过一段时间建立的组织又归于松散甚至瘫痪。2001年,团省委在我市清溪镇开展全省非公经济组织团建示范点活动,历时5个月,共在56个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了团组织,但由于缺乏持之以恒的有效配套工作,目前仍正常开展活动的只有36个。

    团员带动偏弱。与党员相比,在“两新”组织中,团员的数量远多于党员,整体素质和先进性表现不如党员突出,其模范作用不太明显。有的团员自我要求不严格,认为在“两新”组织工作发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无所谓,不愿带头,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的青年,甚至落后于一般青年。也有的团员表现突出,模范作用明显,但也往往也同时具有其他身份,如党员,或企业中高层职务等,人们认可其模范时,往往没有与其团员身份联系起来。

    四、对策思路

    “两新”组织团建工作,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从总的来说,我们认为认识是关键、服务是根本、创新是出路、力量是基础、制度是保障。在具体的对策上,要注重做好“八个四”。

    (一)树立四种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党群共建、双促共赢、团青共进、全团共推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是解决问题、推进工作的关键。一要树立党群共建的观念。党群工作一盘棋,巩固党在“两新”组织中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是各级党群干部的共同任务。要力争把“两新”组织团建工作纳入“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规划中来,充分发挥“党建带团建”的作用,制定政策、确定目标、推进措施时把团建工作纳进去。在符合建党、建团条件的“两新”组织中力争将建党、建团工作统筹考虑,在只具备建团条件的企业中做到“团建先行”。还要探索党群部门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联席会议等沟通联系制度,多管齐下,互相促进。二要树立双促共赢的观念。“两新”组织负责人对团建的接纳程度主要取决于他们对团建的利弊认识。要通过榜样示范,现身说法,政策宣传等办法,让“两新”组织负责人切实感受到团建与其发展是互相促进、共赢的。三要树立团青共进的观念。“两新”组织团建与“两新”组织青年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要结合“两新”组织生产经营和文化建设的实际,开发青年人力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要充分发挥团的组织优势,为“两新”组织青年参与社会开辟渠道、创造条件,推动青年在参与中奉献社会、服务人民。四要树立全团共推的观念。加强“两新”组织团建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举全团之力推进。要上下联动,充分调动镇村团组织的力量,加强指导和协作,克服畏难情绪,集中力量打好这场攻坚战。要左右互动,组织行业部门团组织与“两新”组织挂钩结对共建等形式,牵动学校、机关、厂局等团的领域的参与。要全团行动,牢固确立“大团建”意识,加强各种力量的整合,共同努力把“两新”团建工作抓实抓好。

    (二)坚持四条原则,制定阶段目标——先易后难、巩固发展、重点突破、整体推进

    “两新”组织规模大小不一,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千差万别,对共青团组织的认识深浅不同,客观上导致了建团工作的复杂性,所以各级团组织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

    一是要坚持先易后难,确定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的“两新”组织作为重点工作目标,注重做到四优先:在已建立党组织并具备建团条件的优先建;企业和团员青年需求强烈,建团积极性高的优先建;企业规模大、团员青年人数多、企业社会影响力大的非公经济组织优先建;转型性企业、民办学校和技能培训机构、服务业为主,青年相对集中,又有一定规模的商场、宾馆、饭店等优先建。

    二是要坚持巩固发展,做到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提高一个。要加强“两新”组织中已建立的团组织的自身建设,增强其先进性,扩大其社会影响力,把“两新”组织中的共青团打造成极具磁场效应的青年组织,成为所有青年团体的中坚和核心。

    三是要坚持重点突破,采取集中攻坚与常抓不懈相结合的方法,近期要在“两新”组织中开展争创“百号千手”活动。时间大致从今年11月至明年3月,分宣传发动、组织创建、评比表彰等阶段,命名表彰100个“两新”组织的青年文明号、1000名“两新”组织的青年岗位能手,努力达到展示风采、服务青年、促进发展、活跃工作的目的。遵循先发挥作用,再逐步渗透的规律,以争创“百号千手”为契机,促进“两新”组织团建工作。

    四是要坚持整体推进,充分调动团内外的力量,整合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推进,不搞一哄而上,努力做到哪里有青年,哪里就有团组织覆盖,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交叉覆盖、多重覆盖。

    (三)探索四类模式,灵活设置组织——该独则独、能联则联、可依则依、宜统则统

    要按照有利于加强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的工作的领导,有利于团组织加强对团员青年的教育和引导,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健康发展,有利于团组织加强自身建设的要求,适应团员青年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单位之间流动的实际状况,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建团方式。

    一要该独则独。独立建团应是“两新”组织建团的主要模式。企业规模较大、团员青年数量较多,生产经营和职工人数相对稳定,符合独立建团条件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要积极创造条件,以单位建团模式为主,努力扩大团组织在企业中的影响力。

    二要能联则联。企业规模较小、团员青年数量较少、暂不具备独立建团条件的,或虽具备独立建团条件,但其附近有其它不具备独立建团条件单位的,可按照企业类别或地理位置,根据自愿的原则,就近就便,通过“企企联合”、“村企联合”、“校企联合”、“市场联合”等形式,联合建立团的基层组织。

    三要可依则依。工商联、个体劳动者协会、私营企业者协会、行业协会、商会、职业中介机构或其它民间机构、社团组织发育较为成熟的地方,可依托上述组织、机构或相应的行政管理部门建立团的基层组织。

    四要宜统则统。镇村团组织要发挥统领作用,积极结合“两新”组织新特点,探索行之有效的团建模式,如社区建团,可通过居委会或小区物业管理部门,把一定区域内不具备独立建团条件的“两新”组织中的团员,以及居住或工作在本区域内的团员组织起来,建立团的基层组织。又如区域建团,对于“两新”组织相对集中的工业园区,可以采取区域建团模式,先成立工业园区团工委,由工业园区团工委负责辖区内“两新”组织的团建工作。再如动态建团,探索建立起一个能自动随着团员青年流动状况而相应建立、撤销团的基层组织的机制,对生产需求呈季节性变化、人员流动较大的企业,可在年度内保留团组织的建制,以巩固团的组织,开展团的活动。对于一些暂不具备建团条件的“两新”组织,按照先服务后建团、先交朋友再建团的方法,积极建立以共青团为核心力量,以行业、兴趣等为基础的青年社团组织、协会和各种服务组织,扩充和延长共青团工作手臂,增强团组织工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逐步增强组织团员青年对共青团组织的向心力和归属感,逐步改善建团环境,条件成熟后再建立团组织。

    (四)明确四点要求,理顺隶属关系——属地为主、打破地域、条块结合、多重覆盖

    要从根本上改变“两新”组织团工作中存在的管理关系不顺、作用难发挥等状况,就要按照属地为主,打破地域,条块结合,多重覆盖的要求,进一步理顺“两新”组织内团组织的隶属关系和管理体制。

    在具体操作中,可采取以下六种方法。第一,“两新”组织的团组织原则上实行属地管理。一般情况下,“两新”组织的团组织由所在镇区团委领导;规模较小、挂靠行政村建团的企业团组织,由行政村团组织领导。第二,对原市属企业转制,企业规模较大、团员数量多、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影响较大的“两新”组织内的团组织,可隶属于团市委直接管理。第三,对于连锁企业、跨地区生产经营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其团组织一般实行双重管理。第四,依托有关部门建立的“两新”组织团组织,可实行条条管理,也可根据需要实行双重管理。第五,对于暂时难以确定隶属关系的,可由团市委与有关方面协商确定。第六,“两新”组织内部团组织要本着灵活多样、运转高效的要求合理设置,团员组织关系和参加团的活动的范围,允许适当分离,团员青年可以参加多个团组织的活动,从而对他们形成多重覆盖。

    (五)突显四个特点,创新活动方式——小型快捷、业余分散、贴近青年、促进生产

    坚持从实际出发,找准团的工作、企业发展和青年成长成才的结合点,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开展团的活动,努力使团的活动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科研开发、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文化建设等各个环节,深入到团员青年工作、学习、生活当中,使其为团员青年所欢迎,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所理解和支持。

    要积极探索“小型快捷、业余分散”的活动方式,尽量利用工余时间,班前班后,根据岗位、工作时间等不同,采用小规模、分组的形式开展活动。活动内容要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既要贴近青年,又要促进生产。一是以服务企业生产经营为切入点,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生涯设计、技术比武、岗位练兵、创新创效、献计献策等活动,发挥青年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青年与企业共同成长进步。二是以塑造良好形象为着力点,把团的品牌活动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开展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希望工程等活动,发挥共青团的宣传优势,树立企业和青年的良好形象。三是以服务青年成长成才为目标,组织开发性培训、优秀青年评选、推优入党、读书求知、文娱体育、维权等活动,满足青年在政治进步、文化生活、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求,把团员青年最大限度地凝聚在共青团组织的周围。“两新”组织中的团组织只要能够更新观念,就能够较好地发挥团组织的作用。如地处长安镇的发利达电子厂团支部很好地把传统工作与现实需要结合起来,围绕企业安全、环保、卫生三件事,开展了宣传、培训、练兵等工作,深得美方投资者的赞扬,也使共青团组织焕发活力,最近三个月,企业团支部就吸纳了30多名新团员。

    (六)把握四大标准,选好配强团干——素质为先、合理兼职、相对稳定、在职有为

    实践证明,一个“两新”组织共青团工作的好坏,关键是有否一个好的班子,特别是一个好的书记。同时,能否巩固“两新”组织团建的成果,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选配好团干部。具体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严格选拔。在人选上应坚持“素质为先、合理兼职”的原则,争取企业党政的支持,选拔党组织和业主器重、在团员青年中有较高威信、有工作热情的业务和管理骨干来担任团干部,团组织书记可与企业党组织委员相结合。在形式上尽可能地采用“海选”、竞争上岗等民主形式,以增强团员的政治参与和认同感。在班子配备上,尽可能地配强副书记和委员,建立团干部的梯队,以适应团干部快速新陈代谢的需要,削弱团干部流动对团建工作的影响,使“两新”组织团干部队伍相对稳定,保持团工作的延续性。二是培训培养。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例会与培训相结合、交流与考察相结合的形式对团干部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团工作的业务水平,促进他们“有能而为”。三是关心爱护。加强与“两新”团组织团干部的联系、沟通和指导,增进他们对团的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促进他们“有心而为”。

    (七)做好四件工作,完善团员管理——明确权限、登记入编、增强意识、积极发展

    “两新”组织团员流动性强,容易造成团员管理混乱,因此要积极探索完善流动团员管理的新机制。要明确“流入地为主,流出地为辅”的原则,加强流动团员的团籍管理,认真细致做好流动团员组织关系转接工作,对在“两新”组织工作的青年要及时做好团员登记工作。对外来人员中的团员,凡有团的组织关系介绍信或团员证的,所在单位团组织应及时将其吸纳进团组织,进行统一管理;对无介绍信、无团员证的团员,经其原所在地区或单位团组织开具团员身份证明,可以认可其团籍,并补办有关手续;对既无介绍信、无团员证又未能出具证明的团员,若本人提出书面申请要求,有关团组织可以把他们组织起来,参加团的活动,表现好并符合团员标准的,可重新入团。

    由于“两新”组织中人员多、范围广,团的力量相对不足,所以下来对流动团员管理要循序渐进,制定阶段性目标。近期,在“两新”组织中,已经建立团组织的必须做好团员登记工作,未建立团组织已建立党组织的积极物色团员骨干,依托党组织力量做好本项工作,规模较大、建团条件相对成熟的镇团委组织人员进行登记,其它的“两新”组织要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

    要在“两新”组织中开展增强团员意识教育活动,在团员及青年中广泛开展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积极帮助、教育和引导他们认真履行团员义务、自觉发挥团员作用。要从实际出发,探索团费收缴工作,重在强化组织观念,对于困难团员可以适当减免。要贯彻新时期发展新团员的新方针,积极地、有计划地发展新团员,向一切先进青年敞开大门,团支部每年要摸清青年积极分子数量和思想状况,制定团员发展计划,积极地做好青年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和考察工作,条件成熟时,应及时、负责地做好发展团员工作。同时,做好推优入党工作,做好人才发掘举荐工作,积极向“两新”组织负责人举荐思想先进、业务能力强的青年骨干进入企业的管理队伍,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八)建立四项制度,健全长效机制——组织制度、管理制度、教育制度、激励制度

    要促进“两新”组织团建工作的健康发展,就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活动开展和机制建设结合起来。

    各级团组织要着眼于提高团的组织生活质量和实际效果,对那些与“两新”组织团的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和团员特点不相适应的具体制度进行大胆创新。完善团日活动制度、重温入团誓词制度,以及规范团的活动仪式等,逐步建立起一套以增强团员意识为核心,立足团员自我教育、相互教育的新型团的组织生活制度,切实增强团组织对团员的凝聚力。

    进一步建立健全团员的学习教育制度。要适应新时期工作岗位的需要创新教育内容。加强各方面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训,使广大团员在各自行业和岗位上成为带头人。把业务技能培训与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企业精神建、设企业文化结合起来,把企业生产经营、员工业务技能培训和员工思想政治工作难点作为工作重点,相应建立健全一套符合企业特点的教育内容。要创新教育手段,逐步普及远程教育、电化教育、新闻媒体教育,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教育等崭新的快捷教育手段,形成立体式教育网络。

    要完善流动团员管理制度和团员评议激励制度,加强团干部和团员队伍建设。通过设立外来团员联系点等方式,拓展、规范联系渠道,方便外来团员与团组织联系。对表现优秀的团员、团干,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进行奖励,并积极向企业推荐优秀团员进入“两新”组织管理队伍或关键生产技术部门,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激励他们不断自我超越,奋发向上。

 

共青团东莞市委
2005年10月

来源: 编辑:管理员
 
通知公告
媒体聚焦
>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东莞市委员会 备案号:粤ICP备11103514号